克里斯蒂安娜˙瑞德爾(德國卡爾斯魯厄ZKM藝術與媒體中心總經理)
兩個人的頭湊得很近,兩肩相靠,似老友重逢互道契闊,像他鄉故知傾訴衷腸。
寂靜的大理石展廳,仿佛能聽見他倆的悄聲低語。這是一座用臺灣千年檜木根瘤精心雕就的作品。
柔順圓潤的線條,渾然天成的木紋、鬼斧神工的造型,留給觀者無盡想像與思索空間。
看慣了中國木雕工藝品千篇一律的西子捧心貴妃醉酒嫦娥奔月打漁殺家東坡吟月的套路模式,我對木雕藝術已經產生審美疲勞。
但是,2010年1月7日下午,上海美術館。當我面對臺灣藝術大師康木祥的這件完全擺脫傳統窠臼和創作模式,以全新藝術語言詮釋、獨具匠心造型、天才靈感設計創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滋味》時,我被感動了。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說過:太似為媚俗,不似則欺世,藝術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真正的雕塑,不能拘泥於外表形象的簡單再現。但確乎有這一流派,以“比真的還像”自況。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批量誕生工藝品店的聚酯模型仿真人偶早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這能算藝術麼?
歸納事物特有的內在美,以獨具慧眼的哲學思考發揮天馬行空的藝術想像,或突出或誇張或抽象或變形,使作品展示昇華於日常生活的脫俗美感,給觀者強烈的視覺震懾力和意境深遠的審美愉悅,這才是康木祥雕塑藝術的真諦所在。
美術館展覽大廳,康大師數十件嘔心瀝血殫思竭慮的藝術傑作,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佇立在整塊原木鏤刻而就的堅實底座上,散發出陣陣幽香,吸引著觀眾凝神傾注的目光,更撥動了他們藝術共鳴的心弦。
他以獨到的融貫中西審美觀和天才的藝術表現力,在經受多年風雨海濤沖刷而風骨依然的漂流古木身上,或大刀闊斧或精雕細琢或倚形勾勒,為古木注入新的生命,刻畫出一件件感動觀眾的木雕精品:《生之舞》的靈動、《初喜》的歡欣、《嬉戲》的真摯、《疼惜》的母愛、《滋味》的情深——每件作品,都從不同角度體現自然、生命、人性主題。西哲曾言,“埃及人描繪他所知道的,希臘人描繪他所看到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描繪他所感覺到的”。
我說,康木祥描繪的卻是他所悟到的——以神取形,以神寫形,以神變形。他追求的是藝術形式意象美感的凝煉、再現與昇華。
他實現了他的追求。他顛覆了中國木雕藝術的傳統。他蓽路藍縷獨闢蹊徑,開拓了木雕藝術前無古人的創作天地。衷心企盼大師有更多的佳作問世。